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评论员陈江
“我拼命把自行车骑到最快,在田间水泥路上碾压着自己的青春……”近日,一位从四川大凉山走出来的农家子弟,发出一份毕业论文致谢,打动了无数人的心。
一辆自行车,一段求学路。这份致谢的主人公是南京大学级本科生陈时鑫,他已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全奖直博录取通知书,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。在论文致谢里,陈时鑫感谢了师长、同学、家人、朋友。“出身农村的我,沐浴着山风长大。初中我拥有了自行车去县城走读,早晨带着星光出发,晚上又带着月色回来……大学我努力学习,依靠自己负担了全部学费生活费。”这些对过往的回忆和最真诚的感谢,引来无数网友的点赞,被不少人喻为现实版的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。
嗜学,然而家贫。陈时鑫有着与明代大儒宋濂相似的生活处境。面对生活的艰辛,他没有怨天尤人,“高海拔的阳光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,但书本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”,农活之余,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,读书,再读书。一个在贫苦中奋斗,又在奋斗中成长的故事跃然纸上,“嗜学”一直在悄悄改写着他的人生。
儿时的陈时鑫
这不是第一篇让人泪目的毕业论文致谢。近两年,每到毕业季,总有数篇论文致谢出圈,先是博士论文,再是硕士论文,然后再到今天的本科生论文。或许致谢是论文里最温柔的部分了,一介寒门学子,16年、18年甚至20余年艰难跋涉,一路几多辛酸困顿?临近毕业学业有成之际,行文落笔时回顾来路迢迢,直抒胸臆,禁不住潸然泪下。
写时落泪,读时动容。他们的致谢,没有华丽的辞藻,可温柔和真诚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。我们一次一次被这样的致谢打动,是因为我们从这样的故事中看见一种精神,不服输、不认命的倔强,并且付之行动的追求——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或许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,有的人也会被苦难击倒。但只有自己放弃的那一刻,才是真正的倒下。
陈时鑫大学时获得的荣誉证书
家贫不怕,要相信,“嗜学”有改变命运的力量。心中有光,脚下有路。一个人,笑对生活的苦难,翻过一座座山、跨过一道道坎,走过了长长的路,吃过的苦就会一点点熬出成长的养分,汲取前行的力量。诚如致谢表达的坚持与感恩,“所幸一路风雨之后,终于阳光”。
永远不要丢掉奋斗的意志品质,咬咬牙坚持过去,生活依然会带来无限可能。像陈时鑫那样:看见光、相信光、成为光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