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管理论文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一篇博士论文致谢何以万千和声海报新闻 [复制链接]

1#

“我走了很远的路,吃了很多的苦,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。”近日,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。作者在《致谢》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,打动了众多网友。据报道,论文作者黄国平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,现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。

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,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,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……透过黄国平朴实无华的文字,人们“看到”这位“从大山走出来”的青年承受的少年丧亲之痛、经历的贫穷困顿之苦、背负的自尊心受挫之辱,不禁暗暗为之动容。所幸的是,一路过来,尽管吃尽了苦头,“记不清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”,但他最终挺了过来,完成了命运的逆袭。这样的结局,令人欣喜。

通常来讲,博士毕业论文致谢部分往往会表达对学校、师长、亲人的感谢。这篇《致谢》感谢的到底是什么?感谢的不是贫穷——贫穷本身不值得感谢,而是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的生活态度;感谢的不是苦难——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,而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奋斗精神;感谢的不是命运——命运本身并不是决定因素,而是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的进取规律。

这让笔者联想到那位“感谢贫穷”的河北衡水女生王心仪。当年,王心仪被北大录取后,她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。她在文章中写道:“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、挣扎与迷茫。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,刺伤了我的自尊,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,但我仍想说,谢谢你,贫穷。”《感谢贫穷》也好,《致谢》也好,都是寒门学子历经磨难、一路走来的质朴心声,都寄托着战胜贫穷、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,都在或明或暗中直击人的心灵,给人注入拼搏进取的力量。令人每每思之,不禁热泪盈眶。

从社会层面看,寒门学子逆袭的辛酸既印证了自强不息、靠拼搏改变命运的奋斗哲学,也折射了很多类似“逆袭者”的不容易,它的背后是一个彻底改变贫困地区、贫困家庭贫穷面貌的时代考题。从“大凉山格斗孤儿”的争议,到“工地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”的新闻,从考入北大“感谢贫穷”的刷屏,到一篇博士论文致谢引发的思考,人们对寒门学子悲苦经历的密切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